了解最新工业信息化建设资讯
蚌埠市结合自身产业基础,通过发挥创新资源优势,聚焦产业培育,构建5G发展生态体系,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。目前,全市已集聚5G上下游企业40家,构建从5G基础材料、通信终端配套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。
一、推动5G产业主要举措及发展现状
(一)加强顶层设计,明晰发展路径。一是凝聚发展共识。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5G发展作出重要指示,明确把5G产业作为与硅基、生物基并列的又一主导产业。成立市加快5G发展专项协调小组,完善5G重要政策、重大问题、重点工作会商机制,合力推动5G发展。二是强化政策支持。出台《支持5G发展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若干政策》,提出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、5G产业发展、深化5G行业应用、培育数字经济产业生态、优化发展环境等5个方面10项支持政策。在支持产业发展方面,对省政策定额奖励部分给予1:1配套,对超过省政策奖励上限部分予以补齐。创新支持举措,对5G项目给予固定资产贷款贴息和政府代建厂房等支持,支持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大集团提供协作配套,对5G企业、园区管理团队给予奖励等。三是突出规划引领。编制《蚌埠市5G通信产业发展规划(2020-2025年)》,重点实施“一五六六”行动计划。“一”:即到2025年实现一千亿元目标;“五”:即壮大基础材料、核心器件、关键设备、信息终端、场景应用五大领域;“六”:着力打造介质材料、MES芯片、射频器件、测试仪器、显示器件、安防监控等六大拳头产品。“六”:重点支持大富科技股份公司、中电科仪器仪表(安徽)公司等六家骨干企业发展成为行业细分领域龙头。
(二)突出创新优势,加快成果转化。一是加强技术攻关。中电科41所与中国移动等单位共同起草发布《5G空口测试与测量技术白皮书》,联合华为等设备厂家编写了5G二阶段外场测试规范;成功攻克微波毫米波大带宽大规模MIMO测试技术,掌握射频一致性测试技术等多项5G测试领域核心技术。214所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所属唯一的微电子专业研究所,拥有微电子机械系统(MEMS)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十多个研发平台,瞄准5G通讯片式器件等方向加大产品研发拓展,通过持续科研攻关,打破国际垄断并迅速形成产业集群。二是突出军民融合。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集聚作用,积极会同央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,加快推进尖端技术“军转民”。中电仪器仪表(安徽)公司成功研发针对5G基站、移动终端、物联终端的全体系测试仪器,北方电子研究院(安徽)公司5G通信片式器件、北斗基带芯片等产品研制成功,批量供应华为、中兴、爱立信等国际主流通信厂商。三是发力总部经济。全球最大通信基站滤波器设计制造企业大富科技总部迁址蚌埠,5G陶瓷介质滤波器实现量产、供应华为,5000吨以上5G重型压铸车间、2000吨以上注塑车间,5G天线滤波器一体化、有源天线单元、5G环形器等一批项目在蚌陆续开工,合肥迈斯软件研发了基于5G场景应用的MES制造执行系统,加速了制造业的5G推动。国内中小尺寸显示模组龙头企业深圳帝晶计划2021年底前整体搬迁至蚌埠,目前安徽帝晶显示模组生产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。
(三)夯实网络基础,探索应用场景。一是科学编制建设规划。高标准编制《蚌埠市5G通信设施建设规划(2020-2025年)》,规划站址密度8.67 个/平方公里,对标上海、南京、合肥等长三角的主要地市 。二是合力推动基站建设。推动住宅区、商务办公楼宇及市政公共场所向5G等公共网络设施开放,合力破解基站建设“选址难、建设难、维系难”等问题。获批中国电信集团5G独立组网试点城市(全国仅4个)。1-7月,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836个,开通组网744个,建成数和开通数均位居全省前列,市区已基本实现5G信号连片覆盖,预计全年建成开通5G基站1500个。届时,将完成重点园区、核心商圈、重点交通枢纽、高校等区域的5G网络深度覆盖。三是积极培育应用试点。在应用场景培育方面,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联合中国移动、华为与解放军总院成功实施跨区域5G远程操控视频脑电图手术,填补国内空白。徽商五源5G智慧物流港项目、科大讯飞“5G+智慧教育”项目开工建设。大富机电5G数字化车间通过初验,沫河口工业园5G+智慧园区项目、凯盛工程5G智能工厂项目加快推进。此外,5G+智慧旅游、智慧城管等项目也在积极谋划中。
合肥迈斯软件基于5G为基础自主研发,数字工厂信息化系统(MES制造执行系统),以5G+云+工业大数据平台为核心,通过搭建集设备采集与监控、数据集成和共享、质量溯源、设备可视化联网、降本增效、智能分析决策平台(5G+工业互联网平台),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与精细化管理,及时准确获取基于5G+的MES制造执行系统进行数据采集、生产管理、质量检验、物流管理、仓储管理等多个业务指标的数据分析,实现传统工厂向5G+工业互联网模式的转型升级。
二、存在的问题
(一)产业链核心环节尚有缺失。从5G产业链来看,中上游的芯片及模组、传输介质、光模块、半导体材料、基站主设备等主要环节,我市均尚未涉足;在下游终端应用环节,我市新型显示产业大部分集中在盖板玻璃加工、触摸屏、减薄、模组等低层次领域,“缺芯少屏无终端”的困境尚未打破。
(二)通用元器件配套能力较弱。以5G测试仪器为例,一套测试仪器中包括电阻器、电容器、电感器、PCB、射频电缆等通用器件和FPGA、高速ADC/DAC、DSP等专用器件,其中通用器件主要从泉州火炬、西安富士达、深圳兴森快捷等公司采购,我市乃至省内仅有双环电子、40所具备少量配套能力,外采比例达90%以上。
(三)研发成果产业化有待加强。中电科41所在5G通信测试关键元器件、仪器仪表及成套解决方案领域的研发能力已达世界现将水平,并初步具备涉足小微基站的研发能力,但受制于体质影响,其产业化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。中国兵器214所的LTCC(低温共烧陶瓷)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片式多层天线、蓝牙组件、射频放大压控衰减器、功率放大器等通信关键部件,但目前民用领域的探索刚刚起步。
(四)应用场景尚未形成风景。5G应用场景刚刚起步,仍处于“盆景”阶段,尚未形成“风景”,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。从产业角度看,5G建设对产业的带动作用现阶段多集中于基站网络建设领域,对物联网、可穿戴产品、通信模组等下游应用领域的带动作用尚未凸显。
三、有关建议
(一)打造5G产业生态体系。在省级层面依托全省5G领域骨干企业成立5G产业创新联盟,在射频芯片、射频器件、通信模组、微波器件、测试系统等5G关键和共性技术上加强研发攻关和产业化合作,鼓励产业联盟在标准制定、产业配套、人才共享等方面发挥协同作用,推动人才、资本、技术等各类要素汇聚。丰富5G产业发展载体,布局建设5G产业园区和创新应用基地,汇聚产业要素,孵化一批5G相关创新产品和项目,形成特色鲜明、辐射带动作用强的5G产业集聚区。鼓励围绕5G相关产业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、孵化器等各类培育载体,支持创业载体发展。搭建5G公共服务平台,支持政府、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,瞄准国内一流水平,围绕产业生态体系,建设5G产品认证、应用测试、试验外场、网络性能监测、产业监测分析等公共服务平台,通过构建高效公共服务平台推动5G产业生态的发展创新。
(二)建立多渠道要素保障体系。建立完善与5G相关的财政、人才、知识产权、数据流转等政策体系。统筹制造强省、“三重一创”、科技创新等政策资金,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和政府投资平台的引导、带动和放大作用,撬动社会资本参与5G技术创新、产业化、应用示范、创新载体建设。积极发挥省级股权投资基金体系作用,鼓励各类创投基金投向5G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,推动5G企业股改、挂牌和上市,支持社会资本参与5G基站及配套设施的合作共建。加强5G高水平研究型人才、科技引进人才和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,提升智力支撑能力。坚持安全发展,建立可防可控的“5G+”安全防护机制,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监测预警能力,确保网络连接和数据应用安全可靠。
(三)强化应用牵引体系。研究制定5G示范应用支持措施,组织运营商与行业企业、重点应用示范区域进行对接,并给予应用政策指导。探索通过举办5G创新应用大赛等形式,联合行业协会、产业联盟、投资机构、科研院所,发现5G应用潜力,发掘5G领域创新创业团队。加强与中小企业投资平台等投资机构对接,重点在5G与文化旅游、教育、物流、工业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创新应用上,孵化培育一批5G应用型企业。
来源:蚌埠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http://www.bengbu.gov.cn/public/22061/46069781.html
下一篇: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办法——解读